约哈里之窗:恰如其分地暴露自己
日期:2020/10/22 14:40:39

约哈里之窗:恰如其分地暴露自己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和哈里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取决于对方暴露的程度。对每个人来说,他都存在着自己了解、别人也了解的“开放区域”;别人了解,而自己却不了解的“盲目区域”;仅仅自己了解,却从不向别人透露的“秘密区域”;自己和别人都不了解的“未知区域”。这4个区域,就是“约哈里窗户理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之间的交往状况好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相互之间“自我展示”的程度。人与人的交往是一个互动过程,对别人开放的区域大,往往容易获得对方相一致的开放区域。一般而言,尽量扩大“开放区域”,缩小“私密区域”,多向对方袒露心扉,自然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能够敞开心扉,适当暴露自己,将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往往较容易赢得对方的信任。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总是喜欢和一些坦诚、真实的人交往。如果对方勇于坦言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我们反而觉得他很坦率,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心里会感觉更加踏实。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隐秘世界中,人与人之间总有一些隔阂和戒备,而自我暴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融化这层隔阂,使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与接纳,相处更加融洽、和谐。

伟伟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女孩。她的朋友这样评价她,任何人都很难从这个女孩身上获得有用的信息。她似乎有意要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自己被他人了解。

她从来不跟他人讨论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其他方面的生活。比如,朋友们一起去酒吧,每次别人问她爱喝什么,或是要点什么的时候,她总是把手一推,你们先点吧,我到时候再说。她总是最后一个点饮料,生怕别人知道她喜欢喝什么、讨厌喝什么似的。后来每次大家都不问她,也不管她了。同事们上下班,都是有说有笑,就只有她独来独往。再比如,某天这个女孩中午吃饭回来,朋友随口问她:“今天和谁一起共进午餐呀?”本来就是随口问的一句话,这个女孩却一本正经地回答:“和别人!”这样的回答其实等于没回答。潜台词实际上就是“我不愿意回答”或是“我不想回答”。

慢慢地,朋友们都觉得跟她没有共同语言,没什么可说的了。所以,她基本上是自己把自己给孤立起来了。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年轻人跟这个女孩一样,穿着“防护衣”,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让人看不到她的内心、她的个性、她的兴趣,甚至某一个小小的意见。无论别人如何敲打她的心门,她总是关闭得严严实实。

这样的人,很难与人亲密的相处。要处理好人际关系,首先要让人接纳你,而要让人接纳你,首先又需要让人了解你。

心理学家奥特曼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信任程度的提高,双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己。”一般情况下,关系越密切,人们的自我暴露就越广泛、越深刻。因此,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成了测量人际关系深浅的“尺度”。自我暴露的层次越深,说明双方的交情越深,关系越融洽;相反,如果对方对自己的私生活讳莫如深,则表明他对你心存戒心,并没有把你当做他的知心朋友。

心理学将自我暴露的层次由浅到深,划分为4个层次。首先,是情趣爱好方面,比如饮食习惯、偏好等;其次,是态度,如对人的看法,对政府和时事的评价等;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比如自己的自卑情结和家人的关系等;第四,是隐私方面,比如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等。

当然,无论两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密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不愿为任何人所知的秘密。自我暴露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分寸。恰如其分地自我暴露能够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而过早、太少和太多的自我暴露反而让双方更加疏远。过早的自我暴露容易引起对方的慌乱和怀疑,进而产生自我防卫的措施,反而拉大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太少的暴露不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而过多的暴露又容易让人产生厌恶的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彼此自我暴露的程度要趋于一致,暴露的过程一定要循序渐进。对比较亲密的朋友可以做较多的暴露,对泛泛之交可以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有些人不喜欢别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非常看重自己的隐私,希望有独立的、不被干扰的、不被侵犯的生活。他们习惯了一个人与电视、电脑为伴,但是没有可以倾诉心曲的好友,他们也会感到寂寞。

对他们来说,敞开心扉,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别人,显得非常重要。一直缩回自己的壳里是不可取的。